萬里歸心對月明——海外文物回流側記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2-04-05]
兩年前一個春天的清晨,一位僑居美國數十年的老人在山林間徘徊,挺直的樹干仿佛化成了一排排書脊,在清涼的微風中浩蕩而去……與昨夜的那一幕夢境重疊在一起……一行老淚潸然而下。
他回到屋里,握著沉甸甸的筆管,寫下了一份賀電:“我在這好似天涯海角的美國東北山林間,夢想到已經告別的家藏古籍,免不了斷續(xù)的懷念,但更為它們重返祖國,有說不出的無限欣慰!”
這位老人便是清代光緒帝師翁同龢的第五世孫、美籍華人翁萬戈先生。
讓他夢魂牽繞的“家藏古籍”便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座藏書樓的遺產。
這一天,2000年4月28日,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歷三年、舉全力而“招回”的“常熟翁氏藏書”,終于易主上海圖書館。雖然波瀾不驚,卻是中國最后一座私家藏書樓歷史的終結,也是中國藏書史的一個分水嶺。
……
1840年以后,列強的堅船利炮撞開了中華帝國厚重的大門。從此,侵略者卸下彈藥夾,裝上青花瓷,“凱旋”而歸;從此,考察者卸下空水囊,馱上線裝書,“滿載”而歸;從此,失敗者摜下烏紗帽,背起古字畫,“落荒”而走;從此,小商販掘開老祖墳,懷揣青銅器,“倉皇”而走……
就這樣,一方面是中國文物、古典藝術品從各種渠道進入世界列強的博物館、美術館,成了人家的“教師”;一方面是一批批熱血中華學子,懷著“走向世界”的宏愿,成了人家的“學生”……他們帶回了油畫、素描、水彩、水粉等新的畫種,帶回了西方古典寫實主義、印象派與其他西方現代藝術,卻帶不回那些困鎖在西方藝術宮殿里的藝術“孤魂”。
一個內亂頻仍的中國招不回列祖列宗的“孤魂”;
一個貧弱不堪的中國招不回列祖列宗的“孤魂”;
一個閉關鎖國的中國更不可能招回列祖列宗的“孤魂”!
20余年的安定團結結束了頻仍的內亂,20余年的經濟騰飛強健了瘦小的國力,20余年的改革開放敞開了寬廣的胸懷……從此,流失海外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中華文物紛紛踏上了回歸之路。
1995年中國嘉德秋拍中“楊永德藏齊白石書畫”專場是“香港齊白石(收藏)王”的全部藏品。拍品多達345件。
2000年上海圖書館收藏的80余種“常熟翁氏藏書”,多為孤本、善本、珍本,其中宋元刊本就有12種,這無疑是1949年以來中國文物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一件盛事。
將于近日舉行的中國嘉德2002年春季拍賣中,世所罕見的宋徽宗親筆手繪《寫生珍禽圖卷》又從海外浮出水面。其上,清代乾隆皇帝御璽及收藏印鑒就有28方之多。
中國嘉德副總經理寇勤告訴記者,海外回流文物占該公司近幾年拍品的30%左右。據悉,首次出臺的華辰拍賣公司即將舉行的2002年春拍中,就有一半拍品來自海外。
從幾家拍賣公司向記者提供的清單中,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海外文物回流的曲線:
地點:先是香港,然后是臺灣、日本、東南亞,然后是歐美———路程越來越長;
時間:先是當代,然后是現代與近代,然后是古代———年代越來越遠;
類別:先是瓷器、玉器與其他古玩,然后是字畫,然后是古籍———內涵越來越重;
數量:先是零星幾件,然后是某個經營機構的“貨物”,然后是某個收藏家的藏品,然后是一大批重要文物典籍———規(guī)模越來越大;
去向:先是個人收藏,然后是機構收藏,然后是國家收藏———等級越來越高。
在幾家拍賣公司采訪,無論是公司領導,還是部門主管,從他們的言談中,都能感受到因為海外文物從他們手上回流而產生的那份令人興奮的自豪感,更感受到那份為民族振興盡力的責任心。就像中國嘉德拍賣公司總經理王雁南所說的:“我們歷盡千辛萬苦,從海外征來流散文物,最大愿望是能讓它們留在國內,而這一愿望落空時,經濟上我們并沒有多大的損失,精神上的失落卻是巨大的、久遠的?!?br/>
是的,“萬里歸心對月明”,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愿改革開放更深入,愿國民之心更凝聚,愿偉大祖國更強大,愿所有的流散中華文物“魂歸故里”!本報記者 邵建武
人民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