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由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市場實驗中心與南京十竹齋畫院趙力工作室聯合編撰的《2015江蘇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研究報告》正式出爐。報告顯示,去年我省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總額為15.15億元,相比2014年減少了2.74億元,但成交率同比上升了3.27%。在上萬件拍品中,書畫作品占比高達75.65%,尤以江蘇本土畫家的作品最受藏家追捧。
總成交率穩(wěn)中有升,市場調整回歸正途
報告顯示,2015年,全省藝術品拍賣市場共上拍12330件作品,成交9261件,成交率為75.11%,成交總額15.15億元,排名全國第四。相比上一年度,拍品總數和成交總額兩項數據均出現下滑,而總成交率則由2014年的71.84%增長了3.27個百分點。
去年,江蘇省內共舉辦21場文物藝術品拍賣會,較2014年減少3場。在拍賣機構數量增加的背景下,拍賣場次反而出現縮水,說明拍賣機構整體對市場缺乏信心,入市態(tài)度趨于謹慎。
該書主編、南藝藝術市場實驗中心主任顧穎表示,盡管從數據來看,江蘇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呈持續(xù)性下降趨勢,但這種下降卻是市場回歸正途的一條平穩(wěn)道路。
自2011年起,國內藝術品市場呈現井噴式繁榮,這種違背正常市場流通的現象存在大量泡沫。最近幾年,因應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藝術品市場的泡沫逐漸被釋出,市場表現和投資者的心態(tài)也逐漸回歸平衡和理性。總成交率穩(wěn)中有升的數據表明,經過市場調整后,江蘇藝術品拍賣在減量提質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中低端拍品成主流,億元和田玉奪標王
從拍品成交價格的區(qū)間分布來看,中低端市場成為我省藝術品拍賣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在近萬件成交拍品中,10萬元以下的低端拍品占了74.46%,10萬—100萬元的中端拍品占23.06%,兩者合計占比高達97.52%。而成交價超過1000萬元的超高端拍品,成交數量從2014年的10件降至8件。
數據表明,我省藝術品拍賣的主要構成部分依然是中低端市場,這也是大量小買家和入門級藏家涌入導致的結果。
不過,冷清的市場大環(huán)境下也有不少驚喜。2015年正大秋拍,一件重達146公斤的和田玉玉王籽料以1.38億元成交,成為全省藝術品拍賣的“年度標王”。此外,全年單件拍品成交均價為16.36萬元,比2014年提高了1.04萬元。
書畫拍品超七成,本土藝術家最受追捧
在去年的江蘇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國書畫依舊是最重要的門類,占年度拍品總數的75.65%。排名第二的是瓷玉雜項,占比19.79%。從成交情況來看,書畫作品的地域性特征尤其顯著。
古代書畫成交價格前10名中,有6件作品為江蘇籍畫家創(chuàng)作;近現代書畫成交價前100位的作品中,有54件出自江蘇籍畫家,尤以新金陵畫派代表畫家和“金陵四老”(胡小石、林散之、蕭嫻、高二適)的作品最受關注;現當代板塊中,江蘇本土畫家更受歡迎,成交價格最高的前50件作品中占比達76%。
顧穎表示,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買家在購買書畫作品尤其是現當代書畫時,十分注重藝術家的地域特性,他們更愿意購買與自己有相同藝術文化氛圍和成長環(huán)境的書畫家作品。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