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打假專家寧玉新身份解謎:諸多頭銜存疑點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12-09-07]
力挺“明代青花熱水瓶”是真貨 聲稱王剛“護寶錘”砸了國寶 《天下收藏》質疑者遭質疑———
他自稱本名為愛新覺羅溥新,正黃旗的滿清皇室后代。
他擁有一連串讓人目眩的頭銜,2009年開始自稱“收藏文化問不倒”,自稱在文物收藏界“打假”,并宣稱不怕被“打假”。
他叫寧玉新,最近因為質疑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砸了“真貨”而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被眾多專家指為“造假拙劣”的“青花熱水瓶”,寧玉新力挺這是“真貨”。
記者多日調查發(fā)現(xiàn),這位收藏界“打假”名人不僅充滿著爭議,連他的身份都開始顯得撲朔迷離。
■頭銜之疑■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
還是“中國管理科學院”?
當記者見到寧玉新時,他遞給記者的名片上,正面醒目位置標注的職務是: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文物鑒定專業(yè)委員會主任,辦公地點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光華路的怡禾國際公寓。
記者調查中發(fā)現(xiàn),媒體公開報道中,對于寧玉新供職機構的描述,有的寫做“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有的寫做“中國管理科學院”?!把芯俊眱勺种睿瑓s是相差甚遠的兩個機構。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是1986年經陳云同志批示,由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于1987年6月2日批準成立的國家科研事業(yè)單位,是我國專門從事管理科學和相關交叉科學研究的規(guī)模較大的科研機構,也是國際管理學者協(xié)會聯(lián)盟(IFSAM)的理事單位。
中國管理科學院,則并非是事業(yè)單位,而是在香港注冊成立的中國管理科學院有限公司,其成立后不久,就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50多位院士加盟,這些人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就被授予了“終身院士”稱號,同時曾向眾多企業(yè)高管兜售“院士”頭銜,以致2006年初,發(fā)現(xiàn)上當受騙的50多位兩院院士集體發(fā)布聲明,辭去中國管理科學院授予的頭銜。
最終2008年12月1日,當時中國管理科學院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關制鈞及其妻子,以詐騙罪被判入獄,中國管理科學院也淡出了公眾視野。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
沒有叫“寧玉新”的人
寧玉新向記者確認,他正式服務于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并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和文物鑒定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這是有聘書和任命的”。
當記者向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求證時,對方表示,他們從來沒有過文物鑒定專業(yè)委員會這樣的組織。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向記者表示,他們研究院搞的是管理科學和交叉學科研究,為的是給中央和國家有關機構提供調查參考,跟文物鑒定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
經過查詢后確定,學術委員會乃至整個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沒有一個叫寧玉新的人,辦公地址也根本對不上。
“曾經也有人咨詢過這個所謂的‘文物鑒定專業(yè)委員會’,因為我們下面根本沒有這種組織,所以當時也沒上心?!边@位副主任說,“如果真的有人冒充我們的專家的話,我們也不能坐視不理?!?br/>
中國高層決策協(xié)會
到底是個什么組織
在寧玉新因主張《天下收藏》欄目里王剛砸的贗品為真貨而被關注的時候,他琳瑯滿目的頭銜中,被質疑的焦點一度鎖定在中國高層決策協(xié)會文物鑒定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首席鑒定專家這個職位上。
在此之前,中國高層決策協(xié)會很少能夠進入公眾視野。在百度以“中國高層決策協(xié)會”為關鍵詞搜索到的8550個條目中,與寧玉新相關的就占去了1/4。中國高層決策協(xié)會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下屬的文物鑒定專業(yè)委員會的辦公地點在陜西西安。
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
中國高層決策協(xié)會的官網介紹,它們是一個具有社團法人地位的全國高層管理咨詢、培訓及協(xié)調關系的專業(yè)組織,是為地方政府和各類企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指導及相關服務的組織,辦公地點設在北京及香港。
根據(jù)我國法律規(guī)定,地方社會團體必須在當?shù)孛裾块T備案,而以“中國”開頭的所謂“國字頭”社會團體,則必須在民政部備案。而無論在民政部還是北京市民政局,均無法查詢到這個協(xié)會的備案信息。
記者在香港特區(qū)政府的公司注冊綜合資訊系統(tǒng)中,查詢到了這個“協(xié)會”的痕跡。在香港備案的是“中國高層決策協(xié)會管理有限公司”,備案中,這個公司的法人代表名叫國占福,而國恰恰是“中國高層決策協(xié)會”的秘書長。
“首席鑒定專家”
還是“總經理”?
在該協(xié)會的組織架構下,文物鑒定專業(yè)委員會則直接指向一家名為“大唐華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企業(yè),辦公地點位于陜西西安,在其介紹中稱,這是一家“專門從事文寶藝術品收藏;文寶藝術品、工藝品展覽交流;文寶藝術品鑒定、交流、修復、評估;大中型文寶活動策劃、營銷、布展、經營;文化藝術講座及交流”的大型文化公司。
而在大唐華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官網信息中,寧玉新正是這家公司的總經理。關于寧玉新的正面宣傳,占據(jù)著這個公司網頁中新聞部分的半數(shù)以上。
寧玉新回應說,因為協(xié)會是社團組織,必須成立個公司進行商業(yè)合作,以文物鑒定養(yǎng)文物事業(yè)。他的一個朋友資助他成立了大唐華易,由他擔任總經理,為大家服務,促進文化交流。
諸多頭銜存疑點
在寧玉新新浪博客的自我介紹中,他擁有著各種令人目眩的頭銜。記者逐一查訪發(fā)現(xiàn),這些頭銜或多或少存在著疑點。
在這篇以“鑒定專家”、“中顧委”等為標簽的《寧玉新個人簡介》中,他是陜西電視臺鑒寶總評特聘專家、美國哈佛大學基金會孔子學院特聘教授、香港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文化長廊國學專家、中國商務策劃研究院客座教授等。
但是,陜西電視臺各頻道均表示,他們從來沒有過叫做“鑒寶總評”的欄目。香港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也表示,他們也沒有所謂的“文化長廊”欄目。
對此,寧玉新的說法是,有一次陜西衛(wèi)視想辦一個鑒寶類欄目,邀請他當總評委,他因為很忙沒答應,但這個消息被捅出去了。他雖然頭銜很多,但都沒接,這個欄目辦沒辦也不知道。
至于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文化長廊國學專家的頭銜,寧玉新說,他們邀請過他,但他沒答應,“可能是以前的一家拍賣行給他的包裝”。
寧玉新說,當時1997年孔子學院成立的時候,孔子學院和哈佛大學邀請他去擔任名譽院長,并預先支付了2萬美金,并允諾上飛機再給8萬。因為家里的歷史緣故,護照沒辦下來,就把2萬元退回去了。
記者在全球所有孔子學院的總部——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到,至今哈佛大學還沒有孔子學院。記者隨后給哈佛大學官方發(fā)送了采訪函,對方在回函中確認了這一點,而且對方表示,只有“哈佛基金會”,從來沒有過所謂的“哈佛大學基金會”這種組織。
對于這一情況,寧玉新表示一點不清楚。他說他這個人不圖名,使命是把真正的中國文化解讀完,至于外邊人怎么包裝他吹噓他,他都不知道。他就想多帶幾個徒弟,讓人世間知道中國文化是什么。
進一步調查中,記者發(fā)現(xiàn),所謂的“中國商務策劃研究院”其實與“中國高層決策協(xié)會”如出一轍,都是在香港注冊的企業(yè),叫做“中國商務策劃研究院有限公司”,類別屬于“私人公司”,董事則是4名陜西人。
寧玉新說,所有頭銜他并不知情,也不知道外界的反應。他沒有聽過人叫過他任何頭銜 所有頭銜都是別人包裝的。
■身份之疑■
兩個愛新覺羅·溥新?
在寧玉新的各種身份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他自稱的皇族身份。
寧玉新自稱本名叫愛新覺羅溥新,是滿清皇室成員,正黃旗,并在自己的博客中展示了自己留存的所謂的“皇室御信物”——印章一枚。采訪中寧對記者表示,這枚印章是雞血石所刻。
記者調查中得知,名為愛新覺羅·溥新的,還有另外一人。此人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政協(xié)委員,供職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交通廳,是工人技術考核委員會的工程師。愛新覺羅·溥新表示,自己的父親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拒絕去偽滿洲國,選擇留下來抵抗日本侵略,當時在西安加入了國民黨軍隊,直到1949年解放時,部隊被收編,隨后來到了新疆,從此自己父親這一系就一直生活在了這里。
愛新覺羅·溥新曾在公開的采訪中表示,他自己小時候為了避禍,一直不敢用真名,直到80年代才改回本名。同時愛新覺羅·溥新也表示,他并不知道寧玉新的身份,至于愛新覺羅宗室后代是否會重名的問題,他也無法下定論。
但是寧玉新對自己的描述卻與歷史記錄有著極大的出入。
采訪中,寧玉新稱,自己是載濤家族的,父親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小叔”,祖上可以一直追溯到嘉慶皇帝,同時和咸豐皇帝是同一個父親。
根據(jù)《清史稿》記載,咸豐皇帝的父親道光皇帝,一共生有九子,四子奕詝是咸豐皇帝。寧玉新稱自己是載濤家族的,載濤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奕譞的小兒子。道光皇帝的八子奕詥活了25歲,九子奕譓活了33歲,兩人均沒有兒子,于是載濤被過繼給奕詥為后。
寧玉新自稱愛新覺羅溥新,按照《愛新覺羅宗譜》記載,“溥”字輩的上一輩是“載”字輩,包括咸豐皇帝在內的親兄弟九人的全部子孫中,“載”字輩最年輕的就是載濤。
寧玉新自稱的家世和身份,在此就出現(xiàn)了一個無解的悖論。
寧玉新生于1955年,而這些“載”字輩的人中,活過1955年的也只有載濤一人,同時寧玉新的父親并不是載濤。
真實的“家世”與“顧問”
寧玉新有一點經歷是和身在新疆的愛新覺羅·溥新是一樣的,就是改名。
寧玉新的父親名叫佟太放,生前一直在陜西省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工作,寧玉新對記者表示,其父為他取名“佟新重”。70年代“文革”時,他家被抄,而當時還未成年的他被迫成為“知青”。
寧玉新說為了躲避各種運動的迫害,他才將“佟新重”改為現(xiàn)在的名字。
寧玉新的這一段身世在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得到了印證,生前曾供職于博物館的一位工作人員的妻子向記者回憶了佟太放的故事。
現(xiàn)在陜西省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陳列著的國寶級青銅器“何尊”,就是寧玉新的父親佟太放在1965年以30元的價格從廢品收購站里買回來的。這件高38.8厘米的傳世國寶,出土于陳倉區(qū)賈村鎮(zhèn),當?shù)卮迕駸o意間挖出來,并當做廢銅賣給了廢品收購站。就在這件國寶準備被當作廢銅回爐的時候,佟太放來到了這里搜檢文物。發(fā)現(xiàn)何尊后,佟太放找了當時博物館的文物組組長,最終以30元的價錢買了回來。
在寧玉新眾多的身份中,得以確定的是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的顧問。寧玉新自己稱是“玉文化委員會”,而真正記錄下他名字的是“玉器收藏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的會長名叫姚政,而姚政則是因為拍賣出2.2億元天價的贗品“漢代玉凳”而進入公眾視野的。與寧玉新此次被關注的原因相似,姚政正是當時力挺“漢代玉凳”為真品的專家,同時他也是此次質疑《天下收藏》王剛錘下的贗品為“真貨”的另一名專家。
絕大多數(shù)媒體見諸報端的對《天下收藏》的質疑聲,都來自寧玉新與姚政二人。
■當事人說■
“我包羅萬象,無所不鑒”
并不是沒有人質疑寧玉新的觀點,有聲音質疑:“玉器收藏顧問也懂瓷器鑒定?”
寧玉新采訪中對記者表示:“我包羅萬象,無所不鑒,愿意在文物鑒定的六大領域與他們展開全面的辯論?!?br/>
對此,《中國文物黑皮書》的作者吳樹表示有點哭笑不得。
“文物鑒定領域的分類是非常非常細致的。”吳樹說,“真正那些國際上承認的文物鑒定大師,也都是專注于某一個領域,甚至于是某一個人的作品,全面全通的專家聞所未聞?!?br/>
寧玉新在采訪中一直堅持“中國的文物不可能造假”這一觀點,他自稱走遍了國內所有的造瓷的地方,表示現(xiàn)在沒有人能夠仿制古代文物。記者追問,那些被專家稱為“贗品”的東西是哪來的問題時,寧玉新認為那些都是中國民間“藏下來的”。對于《天下收藏》欄目組出面表示被砸的贗品都是特意去購買的問題,寧玉新表示即便是去買來的贗品也是真貨。
“不能說因為你去潘家園買的,就是假貨?!?br/>
“到了偽文化和真文化見面的時候”
對于堅稱“明代青花熱水瓶”是真貨的寧玉新而言,他表示自己并不在意這些質疑。
“不是‘可能存在’(青花熱水瓶),是‘絕對存在’!”寧玉新說,“從西周時候,到三國時代,再到元代時候,像這種技術已經很普遍了。”
為此,寧玉新專門撰寫了一篇名為《春秋時代就有冰柜 為何明代不能有熱水瓶?》的文章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時又寫了名為《文化是全民族的,也是全人類的!》的文章,指責《天下收藏》砸的“贗品”都是“真貨”。
寧玉新在各種場合都反復堅稱自己敢負法律責任。
“現(xiàn)在到了偽文化和真文化見面的時候了!13億中華兒女不能隨隨便便的被欺辱。他們就是用偽文化欺騙天下!”寧玉新說。
■圈內揭秘■
“潛規(guī)則”:互相不揭短
對于文物圈制假售假,以及收藏界人士各執(zhí)一詞的狀況,吳樹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現(xiàn)在一方面是高科技的制假,一方面是低科技,甚至無科技的鑒定,制假售假和打假的力量完全不成比例?!?br/>
至于為什么外行人都能看出來是假貨、是謊話的東西,而收藏圈的圈內人卻都很默契地緘口不言,吳樹說,是因為文物收藏這個圈子里,有一個“互相不揭短”的潛規(guī)則。
“這已經是幾條成熟的產業(yè)鏈了,所以在產業(yè)鏈里的人,都守著互相不揭短這個規(guī)則,以避免麻煩和結仇?!眳菢浔硎?,近30年的“全民收藏運動”導致國內市場上文物“贗品”泛濫的根本原因是高額利潤的回報。而國家沒有完整的鑒定體系,沒有不同文物類型的鑒定標準,也沒有科學權威的鑒定機構,加之太多的跟不上形勢或者“向錢看”的鑒定專家,導致鑒定丑聞隔三差五地出現(xiàn),甚至“漢代玉凳”事件還涉及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國內的各類文物鑒定機構已經喪失了公信力。
吳樹曾在媒體上多次呼吁對混亂的文物市場“修法建制”:一方面完善《文物法》和《拍賣法》,一方面建立完整的文物鑒定體系,用法律規(guī)定鑒定機制、鑒定標準和鑒定機構的準入制度。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