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書》再現歷史鏡像 被稱第四次敦煌書寫
[中藝網 發(fā)布時間:
2009-11-14]
依托敦煌文化,并在文學手法上多有創(chuàng)新的小說《敦煌遺書》日前出版發(fā)行,小說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神話原型和歷史事件放置在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了重述。著名作家、符號學家、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終身講席教授敦趙毅衡先生謂之“第四次敦煌書寫”。
敦煌遺書原本是指敦煌藏經洞所出的從公元五世紀至十一世紀各種宗教經卷、文書(包括非漢文)、典籍文獻、書畫等,是輝煌燦爛的中古文明的記錄和中古各種文明文化交流的證據。馮玉雷歷經十年磨劍的潛心積累創(chuàng)作的小說《敦煌遺書》,則以斯坦因的四次中亞文化探險為歷史文化背景,為讀者展示了被沙漠無情吞噬、包括敦煌遺書在內的中古文明遺跡的沉沒及再發(fā)現。
馮玉雷十三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敦煌遺書》選取斯坦因在歐洲東方學興起的國際大背景下進入中國新疆、甘肅四次探險經歷為題材,以變化多端的藝術手法贊美古典時期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精神,同時,對歐洲社會現代化對中國的沖擊進行了深刻反思,探索中亞文化的深邃、神秘、優(yōu)美、蒼涼和悲壯,以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挖掘、體現并延續(xù)了敦煌文化精神的本質特征“創(chuàng)造”。
散落在中國西部絲綢之路的文明遺跡,因其見證了昔日文化之繁盛而成為中國人的驕傲,但也因其被西方探險家大量遷移出國而成為中國人痛心之處。敦煌千佛洞的壁畫和藏經洞的經卷文書被發(fā)現后,成為全世界目光的聚焦點,一種專門的學問“敦煌學”在世界范圍內蔚為大觀并發(fā)展為國際顯學。
有評論稱,馮玉雷將文學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相結合,對敦煌文化進行深度探索、挖掘,別開生面,開拓創(chuàng)新,不但填補了“敦煌學”界文學作品的欠缺,而且,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及“敦煌學”學術成果的文學化轉換與普及有積極作用。 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